十次失敗的經驗
大概在二十多年前,我就對於科技論文寫作產生興趣。這是一個很奇怪的興趣,因為很少人對這個感興趣。很多人對於學習感興趣,有人對於電動玩具感興趣,也有人對於準備未來就業感興趣,我可能是身邊唯一一個對於寫科技論文感興趣的學生。說真的,為何會對這個感興趣我也說不太上來,大概是覺得,很少人能做到(那個年代的台灣發表國際期刊還不是很流行的事情),所以如果你能做到,那就很酷。只是,我那時候對於論文寫作有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只要你英文夠好,論文寫作就一定很好,也就是說,我的論文寫得不好,是因為語言的關係,不是因為技巧的關係。
在那個年代雖然有Email的存在,但是還沒有線上平台可以讓我們投稿,一般來說,寫完的草稿,我們必須要把他調成雙行距(double-spaced),然後印出來三份,再用迴紋針夾起來放在牛皮紙袋,寄到國外的編輯室(可能是英國、美國或是日本)。那個年代,光郵寄的時間就要等一兩個禮拜,所以等個五個月半年其實也算是稀鬆平常的事情。這段期間就繼續寫論文或是做研究。那是一個甚麼東西都很慢的年代,所以一年能夠發表個一篇,說真的,就心滿意足了。所以我們那時候有一個大老說,在台灣的大學想要升教授,你大概要有十篇SCI的文章,想想那個年代,要發個十篇的確是很難的。
那個時候因為對於論文寫作的錯誤認知,覺得之所以沒有辦法發國外的期刊文章是因為英文不好,所以我很努力地學英文。那時候我們系上有一個年輕老師,紐約大學水牛城分校博士,跟我說他還在念大學的時候,幾乎整天都浸在學校的語言中心,心裡很嚮往,但是我知道我這輩子沒有能力出國念博士(因為家庭經濟的關係),他鼓勵我碩士班的時候就應該要每天練習英文。那時候在成大,要學英文大部分的人會選擇地球村美日語,因為可以同時學英文跟日語。但是我就近找了成大對面的康橋外語,一年兩萬四台幣(那個年代這是很多的錢),但是隨時都可以上。剛剛上Google Map看,原來還在。那時候找了一個化工系的同學一起上,每個禮拜一到五的晚上六點我們兩個準時報到,一直上課到晚上九點。那個同學現在已經是國際企業(美國應用材料)的銷售經理了。那時候每天晚上上課的老師上的內容我其實已經忘記了,只記得最後下課結束的時候,老師會跟我們說"Ciao",大家也回答"Ciao",可惜這是義大利文而不是英文。
除了每周一到周五晚上的英文時間以外,我每個禮拜一下午都還會去上一門英文論文寫作的課程。那時候在成大,有一個美籍老師名叫陸喬克,陸老師跟我們說了許多英文文章投稿的有趣經驗,也幫我們改要怎樣寫摘要。可惜我其他的忘了,我相信他一定有跟我們說一篇文章應該要怎樣構思跟寫作。
一直試,一直試,卻不成功
由於那個年代台灣的大學的建築系其實很少人有能力在國際期刊發表,我自己的指導老師也沒有這樣的經驗,所以我知道我沒有辦法依賴他教我。我還記得有一次跟他說我想要投國外的期刊文章,跟他說了台大森林系的某一個老師,投了日本的一個期刊(Journal of Wood Science),我跟他說我也想要做這件事。他可以說是百分之百的支持我,所以跟我說: 「你就去試啊! 我都支持你! 」所以我就開始這樣自己探索的旅程了。
那時候我覺得我跟發表國際期刊只有三步之遙,第一步是做實驗、再來是寫文章、接下來就是被接受。剛開始的時候,我想了一些題目,然後找學弟妹進實驗室做實驗。那時候我老師給我很多資源,所以我很快就做完一系列的實驗,然後想辦法寫成中文,再翻成英文,投出去。投出去以後,就覺得我只差最後一步就成功了。過了幾個月以後,第一次收到拒信,那時候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但是心裡想著沒關係,繼續努力。但是我並沒有認真去看拒信裡面的內容,所以我其實沒有從這次失敗的經驗學到甚麼教訓,但是我繼續努力想我的第二個實驗。第二個實驗完成了,投稿了,被拒稿了。第三個實驗完成了,投稿了,被拒稿了。那時候因為投稿都是用郵寄,我還記得有一次收到的拒稿信中,還有一篇文章是20個月前投稿到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的稿件,我收到的時候其實已經忘記文章的內容了。
那兩年的時間,我前前後後總共被拒稿了十次。我從沒有想過,第二步(寫文章)跟第三步(被接受)的距離是這麼的遙遠。但是現在想起來,那時候被拒稿是應該的,是正常現象。如果被接受那才是靈異現象。原因不外有:(1) 兩年的時間可以生出十個稿件被拒絕,這些稿件的品質怎麼會好呢? (2)真的沒有人教我怎樣寫文章,雖然有上英文論文寫作,但是那時候只是去上課,說真的,也許老師教的東西我沒注意聽,也許老師是外國人,他講的英文我可能聽不懂,錯過上課的內容就錯過了,沒有辦法重複聽。
對這段時間的自我反省
那段時間的被瘋狂拒稿其實現在想起來是一個很重要的養分,我寫在這裡供大家參考:
Made decision early
我在我博一的時候決定要做這件事,這其實算是很早的。有一句話說Make decision early, and manage your decision daily,我曾經看過很多學術圈的朋友,你如果問他們,你想不想要有很多期刊文章,或是想不想要很會寫論文?大家都會跟你說,要!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大家開始去吃烤肉串燒,忘記這件事情了。下次有人再問他們,他們還是有一樣的答案。但是,還是沒有然後。在我看來,這些人是沒有下決定要學會這樣的技巧。其實如果是一般的研究生,有期刊文章對他們來說只是個人的一個成就,那還無所謂。如果是一般的年輕學者,對他們的學術生涯影響就會很大。這樣的技能並不是一兩天可以學會的,你不會覺得你只需要坐在教室裡面聽一個名師教你怎樣爬聖母峰,你就真的覺得你可以爬上去了。所以,我們應該要提早做決定,要?不要?這究竟是一個must have?還是一個Good to have?
Started the journey early
我雖然做了一些錯誤的假設,假設我自己跟成功只有三步路之遙,但是回想起來,我馬上就去做實驗,想辦法開工了。我周遭也有不少人,再聽了我跟他們分享的想法以後,大家都很興奮,充滿熱情。然後,一起約去吃刈包,然後忘記這件事情了。過了三個月,突然有一天想起來,啊!對齁!我要學習寫論文,然後突然接到一通電話,又跑去做其他事情了。這些朋友經過了二十年,寫論文的能力還是不好。因為他們可能從來沒有開始過。另外有一些朋友,他們對於踏出第一步非常的困難。他們都覺得必須要有萬全的準備才可以開始。但是,我那時候覺得,開始走第一步路不過是一個儀式。去買一本書也可以說服自己,我要開始學習寫論文了。那些朋友沒有理解到「你不需要很厲害才開始,你需要開始才很厲害!」所以,做好決定以後,儘早開始走第一步路其實回想起來是很重要的。
Consistency
我決定要訓練自己寫論文了(Make the decision),我也跑去報英文班(Start the journey),然後呢?如果沒有天天去,常常只是兩天打魚,三天曬網,其實也不會成功。在我看來,前面的兩個都只是一個儀式(event),但是沒有持續做跟持續學習(就像我被拒絕十次一樣),撐不到最後還是不會有成功的一天。這就是我常跟我學生說的The event makes you start but consistency makes you finish.
所以如果你想要在十年後有英文論文寫作的能力,你必須要在今天下決定,然後今天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