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篇國際期刊論文
第一次50:50的機會
被拒絕十次以後,其實我還是不太懂為何我會被拒絕,一來,我一直覺得是英文的問題,二來,我也沒有認真看被拒絕的原因(所以沒有學到任何東西)。在一次機會,遇到京都大學的小松老師,在聊天期間我發現在日本發表期刊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只是,他們往往比較重視日文的期刊,而不是英文的期刊。我跟他提到,我被拒絕的經驗,他其實只是笑笑(我猜他也不知道該說甚麼),但是他說了一句: 「再試看看,你嘗試的次數只要比失敗的次數多一次就好了。 」那個時候其實我已經快要放棄了,但是那真是一句震撼的話。原來,我從來沒有想過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事情。思考了一下,我認不住厚臉皮的跟小松老師說,我有一篇文章,可不可以請你幫我看一下,給我一下意見?他很爽快的答應了。馬上印出來給他看,他大概看了五分鐘,告訴我他覺得50:50,我非常高興,因為我覺得這是我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於是我跟小松老師討論請他給意見讓我怎樣可以確保提高被接受的比例。他告訴我,整個實驗設計太簡單,然後整個論文的分析並沒有理論基礎。這.....不是要我全部重做嗎?那時候其實我非常希望乾脆就跟他賭一賭,反正有50%的機會。如果還是被拒絕了,只不過是十加一罷了。但是,後來在經過思考以後我決定要跟小松老師進一步討論,究竟要重做甚麼實驗?然後所謂的理論分析到底是長甚麼樣子?
在仔細討論後,發現需要某一張圖,但是我們的量測數據並沒有辦法讓我們畫出這樣的圖,最後導致原來實驗必須要重做(也就是材料必須重買、實驗重新規劃)。接下來就是,沒有理論分析是甚麼意思?甚麼東西叫做理論分析?是不是只要推導公式就好了?
還記得,那時候已經在日本訪學,一個下午在小松老師辦公室討論,他告訴我你要告訴讀者"Why",在那篇文章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公式推導出來,讓讀者可以看到某個參數變化後,結果會怎樣變化。當天傍晚,跟著我的大學同學Kaku,一邊聊天,一邊到他那時候在京阪桃山南口站(Momoyama Minamiguchi)附近的宿舍。吃完飯後,在他宿舍聊天,我突然想到公式應該要怎樣推導,那時候非常高興,在回到自己的宿舍以後,繼續努力工作,就這樣,從一個下午到凌晨,完成了所謂的理論部分。剛剛上Google Map看了一下,找到了京阪桃山南口站街景的截圖。右手邊的那棟特別的建築物則是高松伸(Takamatsu Shin)所設計的齒科醫院。這些對我來說也是充滿了回憶。
漫長的等待
從小松老師告訴我50:50的機會,到實驗重作,再到完成理論推導以後,已經過了八個月。我很高興地依照期刊的格式排版,然後再給小松老師看。他很高興告訴我他的判斷,他說,應該已經上升到70%的機率了。那時候想,怎麼還只有70%?還記得那時候他跟我說:「 沒有甚麼東西是100%的,就算是我現在的文章遇到北海道大學的平井老師,還是有一半的機會會被拒絕。」那時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震撼。原來,就算是京都大學的教授的文章還是可能被拒的。但是無論如何,我還是排版好後,投出去了。
就這樣,等了四個月,收到第一次"非拒信",也就是第一次收到期刊的信開始的句子不是用We regret to inform you....作為開始的。這次,我終於(也不得不然)認真看審查委員的意見了。在與小松老師討論以後,針對每一個點一一解釋並且修改。又再過了兩個月,收到另外一封信,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次信告訴我,我的文章終於被接受了。那是2006年,我終於晉升為有SCI期刊文章的人了。從小松老師告訴我50:50的機會到收到接受的信函,總共花了大約15個月的時間。
對這段時間的自我反省
回首來看,我從投出第一篇文章到被拒稿十次,大概花了兩年多的時間,而從第一次小松老師讓我嗅到有成功的機會到真正的成功,則是花了15個月的時間,我把我的自我反省寫在下面:
我的運氣好
其實我的運氣很好,因為整個過程中從小松老師幾乎是手把手教我,也可以說基本上第一次過河成功,是小松老師扶著我的手過河。並且告訴我哪裡要避開石頭,哪裡要怎樣走。這樣的機會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的,不久後,小松老師就變成那個期刊的主編了。那也是剛開始被接受的文章開始有Online First的做法。但是,運氣雖然是一回事,其實如果不是我告訴小松老師我的困擾,他也許也不會知道,也就沒有後面發生的事情。也許我就會收到第十一封信,然後第十二封信,一直這樣下去到我放棄為止。我很慶幸那時候並沒有像是上面那張圖的下面隧道的那一個人,因為事後看來,我在下一篇其實就成功了。
你願意為了後面的成功付出甚麼代價?
我知道我有50:50的機會,那時候對於偷懶的作法,跟他賭賭看投出去。但是在想了一下以後,決定踏踏實實地聽取意見與修改。雖然整個時間又拖了15個月,但是所學習到的東西一直到現在還是覺得很受用。如果那時候決定賭看看,投出去了,再被拒絕一次,其實我還是沒有學習到。當然,那第一篇文章造成了第二篇文章被接受,接下來第三篇,然後第五篇,接著第十篇、二十篇、五十篇。現在回想起來當然覺得那時候的選擇是對的,但是其實再當下我們是看不清楚的。所以我們問問自己,你願意為了十年後達成目標付出甚麼代價?你願意付出多少時間?多少金錢?如果兩樣都不願意付出,那我們成功的機率又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