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拖延症--還有怎樣可以騙引用率

最近在arxiv(arxiv.org)上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提出來暨學術狗屎後再與大家分享。我想拖延症(Procrastination)雖然不是一種病,但是這是大家常會有的習慣,雖然每一個人外顯的部分不一樣,有的在工作上,有的是在一些生活雜事上。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MIT)有一個博士班學生Kaley Brauer,突然想要了解人的拖延症的狀況,針對不一樣的工作是不是有一樣的現象?哪種工作最會拖?學歷高低是不是也一樣?於是針對他們研究室的兩個博士生、四個碩士生以及兩個大學部的學生共做了長達九個月的調查與統計。總共記錄了559種工作,調查預期完成與實際完成的時間。他把工作分成八大類,包括了寫程式(Coding)、寫論文(Writing)、閱讀(Reading)、行政(Administrative)、準備演講(Talk Prep)、服務(Service)、課堂作業(Problem Set)與其他(Other)。他把調查結果寫成一篇文章,發表在arxiv上。我們來看看結果:

不同的工作,拖延程度是不是有不同?

答案是有的。我們如果看,他們針對預計一個禮拜要完成的工作來進行調查,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的工作的分布狀況。從下圖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只有行政以及準備演講這兩類工作有許多人可以在預期時間左右完成,其他在(包括作業)其實在時間內完成的比例其實不高。比較明顯的是寫程式,我們可以看到原本預計一個禮拜可以完成的城市,有了甚至要拖到一個月。在所有的工作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寫程式以及寫論文的拖延狀況最嚴重。

不一樣的學歷是不是一樣會拖延??

大家覺得結果是怎樣?是不是覺得應該是大學部的學生比較會拖延還是大家都一樣,下面是他們的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發現大學生普遍是比較準時的,研究生與博士後相對地比較會拖。雖然我們看到博士後大概會比研究生好一點,但是我覺得並沒有很明顯的差異。

Take-aways

從這裡作者得到以下的結論:

  1. 如果你要規劃寫程式或是寫論文,把你需要的時間乘上1.5 倍。
  2. 不要期望比較資深的人他們會比較不拖延。
  3. 不要預期你每個禮拜可以完成的事情會短時間內進步很多。
  4. 對於有deadline的工作,比較有可能會時間內完成。
  5. 在設定工作的時候,與其用工作管理,不如用時間管理。例如,如果用"寫某個程式五個小時"會比"用五個小時寫某個程式"還要有用。

我的反思

拖延症的確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克服的

其實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會有拖延的狀況,我自己的例子是,我在三年前答應幫一些公司針對我的研究成果上課,但是一離開會議室就已經忘記了。一直到前一陣子又有人跟我提起,而且越來越多人提起,我才開始覺得有一種burning need。其實,拖延症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我們並沒有把這些東西當成是我們的優先事項,第二個是我們所接的事情太多了。這兩個如果大家可以控制得好,其實已經贏大部分一大步了。至於要如何克服拖延症,我們以後有機會可以再討論。

為何發表在arxiv?

ARXIV是一個平台,讓研究人員隨意發表他們的看法與想法。很多人利用這樣的平台來註冊他們的新構想。我自己為例,我曾經有一個新的想法我想要發表。在初步嘗試後發現是行的通的,但是整個研究可能曠日廢時,等到我做完整個研究後,也許已經有其他人發表同樣的文章或是構想,那我的想法就不是最新的了。在那個沒有ARXIV的年代,我只能去找一些期刊,他們接受short communication類型的文章,把初步實驗結果寫上去,一般來說這樣的文章雖然經過peer review,但是總體來說會比較鬆一點。這樣的文章大部分在提升等的時候是不算的。現在有ARXIV這樣的平台,大家都可以迅速發出去,但是它的缺點就是沒有經過peer review,所以時間更短,但是要注意的是品質就會參差不齊了。大家都先上去註冊想法以後,再慢慢做研究把文章發出去。這在一些論文要審很久的領域是特別有用的。所以我猜作者大概也知道這樣的內容其實要發表在學術期刊上其實是有困難度的(或是說不可能),因此發在ARXIV上面。但是我必須說,其實像這樣的構想與題目其實是很有趣的。

這樣也是有人引用?

如果大家上Google Scholar去看,其實這一篇文章還是有人引用的,因此,雖然該位MIT的博士生的研究方向是天文物理學,但是因為這一篇文章也是額外賺到一些引用數。但是就像前面說的,由於ARXIV基本上是不peer review的,所以以後大家在引用從這個平台上的內容的時候要相當小心。

Complete and Continue